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建党100周年 建党100周年
共和国勋章背后的故事之于敏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1-11-15   编辑:永利集团304am登录


一、共和国勋章简介

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

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授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签发证书。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草案)》2015824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草案规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由国家主席向获得者授予。

201512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1611日起施行。

1  共和国勋章

共和国勋章以红色、金色为主色调,章体采用国徽、五角星、黄河、长江、山峰、牡丹等元素,章链采用中国结、如意、兰花等元素,整体使用冷压成型、花丝镶嵌、珐琅等工艺制作,象征勋章获得者为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礼赞国家最高荣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寓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共和国勋章元素构成

一、八一勋章简介

获奖者之一:于敏

3  于敏

人物简介

于敏(1926816-20191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1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同年9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

 

生平履历

 

于敏,19268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在童年和少年时期,于敏目睹了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肆虐。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让于敏从小产生了强烈的自强意识,树立了科学救国的志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当时正在北京大学工学院读大二的于敏,被美国在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震惊了,随后他选择转入理学院攻读理论物理。

 

4  于敏与父母合影

 

 

初涉氢弹研究工作

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后,他被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60年底,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这次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对于敏个人而言,是很大的损失。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当时已经很有成绩,而核武器研究不仅任务重,集体性强,而且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从此,至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是严格保密的。

5  于敏被授予北大“杰出校友奖”

 

土专家真把式

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未曾出国留学的于敏,自谦是地道的国产。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有一个条件——“开过眼界后就回国作贡献

氢弹理论的探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被核大国列为涉及国家安全的最高机密。因此,要在短期内实现氢弹研制理论上的突破,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6  核试验场的恶劣环境

196612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6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7  中国第一颗氢弹

 

惯性约束聚变的研究

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组织指导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开展。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于敏与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书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建议加速发展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将它列入中国高技术发展计划,使中国的惯性聚变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与死神三次擦肩而过

1969年初,因奔波于北京和大西南之间,也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过度的劳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他身体虚弱,走路都很困难,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热试验前,当于敏被同事们拉着到小山冈上看火球时,已是头冒冷汗,脸色苍白,气喘吁吁。大家见他这样,赶紧让他就地躺下,给他喂水。过了很长时间,在同事们的看护下,他才慢慢地恢复过来。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虑到于敏的贡献和身体状况,才特许已转移到西南山区备战的妻子孙玉芹回京照顾。一天深夜,于敏感到身体很难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见他气喘,赶紧扶他起来。不料于敏突然休克过去,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后来许多人想起来都后怕,如果那晚孙玉芹不在身边,也许他后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回到北京后被立即送进医院检查。在急诊室输液时,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20191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22日上午10时,于敏同志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8  于老在工作

三、感想

于老于国家之贡献,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少年即立下志向建功立业;他耐得住寂寞,三十年隐姓埋名,由意气风发的少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铸就一个氢弹的传奇。他放弃了个人前途,放弃出国留学,放弃之前即将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子核理论领域的学术成绩,要从零开始研究氢弹理论,只为一心报效祖国。

从于老身上,我们看到了在爱国之心面前,一切的个人私利都不值一提的大义;我们看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无畏无惧精神。我们致敬于老,致敬这样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们,也应当向这些科学家们学习,要勇于承担大义,做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

 

主题活动

          版权所有:中国·永利集团(304am-VIP认证)-官方登录入口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永利集团304am登录沙河校区1号学院楼   邮政编码:102206   电 话:(010)61776184    
          邮箱:samofcufe@cufe.edu.cn    
         

学院公众号